[摘要] 多項研究表明,當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已經不容忽視。但由于心理現(xiàn)象的隱蔽性,在面對中小學生時家長和教師經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較好地識別和干預他們身上的心理問題。本文從身體反應、行為表現(xiàn)、情緒表達、功能影響、時間長度等五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以期幫助成人及早識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希望成人能夠在涵容自己焦慮情緒的基礎上,與青少年共同面對低落情緒,尋找造成心理困境的原因,以成長性的眼光看待他們的問題表現(xiàn),最終通過家校合作幫助遇到心理問題的青少年渡過難關。
[關鍵詞] 青少年;心理問題;識別
[作者簡介] 許晶晶,中國政法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教授(北京100088)
一、引言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越來越多的人難以逃過生活和工作的焦慮浪潮,而這種焦躁情緒的層層傳遞,勢必對家庭和學校中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帶來影響。據(jù)2021年10月10日“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整體精神障礙流行率高達17.5%(Li,Cui,Lietal.,2021)。在《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一文中,研究者指出,雖然全民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認識在逐步增強,但人們對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知識的主動獲取動力是不足的,特別是青少年還處在成長發(fā)展階段,很多時候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心理困境,使得他們的心理問題很容易被家長或學校所忽視(傅小蘭,張侃,2021)。作為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或者教育者,父母、家人或教師準確識別他們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識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密碼”呢?根據(jù)筆者十余年來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工作的經驗,盡管心理現(xiàn)象具有隱蔽性,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考慮到任何心理問題的形成都有其過程和跡象,只要稍加注意,成人依然可以從身體反應、行為表現(xiàn)、情緒表達、功能影響、時間長度等五個方面來識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幫助有需要的青少年在關鍵時刻渡過心理難關。
二、識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五種“密碼”
身體反應方面,主要指青少年在遇到心理困境時常常先表示出軀體化的反應,如經常性的頭疼、頭暈、胃痛、肩頸酸痛、胸悶等。之所以這些情況的出現(xiàn)不會讓當事人與自己面臨的發(fā)展困境聯(lián)系起來,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對自身的心理和身體健康狀況的認識還較少,不能很好地分析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此時教師和家長應主動介入,注意分析心理問題背后的產生原因。例如據(jù)媒體報道,一名12歲的孩子被家長送入外省某地最好的中學讀書,然而蹊蹺的是,一到晚上孩子就會胃疼、肚子疼,后經檢查才得知孩子患上了輕度抑郁。在這一案例中,“胃疼”就是典型的心理疼痛,是抑郁的一種身體反應。另外,有的青少年在考試前會反復出現(xiàn)發(fā)燒等狀況,但到考試之后這種情況有所好轉;還有的青少年會在學習緊張時出現(xiàn)頭疼頭暈狀況,但到醫(yī)院檢查后并未發(fā)現(xiàn)器質性病變。當出現(xiàn)類似的這些軀體反應,且在檢查無任何器質性病變之后,成人很容易忽略或輕視青少年的病痛,認為過一段時間就會自然好轉,而不將其作為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指征,這就會導致無法準確識別他們可能面臨的問題。
行為表現(xiàn)方面,主要是指青少年在面對心理困境時多會采取出乎尋常的行為。從發(fā)展的角度而言,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雖然逐漸提高,但作為情緒與行為之間的橋梁——其認知調節(jié)能力還未完全成熟,這就致使青少年很容易用行為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緒。例如,某個學生在學校遇到霸凌時,會直接用哭鬧不上學的方式來表達。近年來青少年多發(fā)的網絡成癮,部分原因也是由于青少年在學習或交友方面遇到困難,但無法清晰表達挫敗、孤獨、難過等情緒,從而選擇了退縮到網絡虛擬世界中去尋找補償。甚至,某些青少年在情緒過于低落的時候還會出現(xiàn)自殘或自殺的現(xiàn)象,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只能通過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式才能解脫,這實際上都反映出他們正面臨著較為突出的心理問題。遺憾的是,很多成人在面對青少年的異常行為表現(xiàn)時,往往對這些跡象背后的真相視若無睹,反而經常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忽略了其背后的復雜原因和情緒痛苦。
情緒表達方面,是指青少年在面對心理困境時會經常出現(xiàn)情緒低落的表現(xiàn),特別是主要通過身體語言和口頭語言來表達。面對自己心里不舒服的情況,有部分青少年可以用語言來清晰表達自己的沮喪,但是更多孩子只會用身體語言來表達不舒服或難過。例如,年齡較低的孩子在剛剛開始自己的學齡生涯時,晚上睡覺前黏著父母,甚至哭泣;而年齡稍大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之后的個體,則多會采用發(fā)脾氣、唉聲嘆氣、愁眉苦臉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愉快。面對這些情況,作為教育者的我們需要理解和容忍青少年無法在短時間內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需要設身處地明了這是由于青少年對于自己情緒會產生羞恥或無措的感覺。
功能影響方面,是指青少年在面對心理困境時無法較好應對,從而已經影響到了自己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交友。在長期的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往往只有孩子出現(xiàn)了厭學或成績下降的狀況,才會引起家長和教師的關注。然而,學習只是青少年要實現(xiàn)的目標之一,成人還要注意他們的生活和社會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如果在飲食方面常常表現(xiàn)出沒有胃口、食欲不振、清晨匆匆忙忙不吃早餐,甚至出現(xiàn)暴飲暴食、催吐等狀況;在睡眠方面常常表現(xiàn)出入睡困難、噩夢不斷、極易驚醒等情況,那么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就需要開始提高警惕。此外,青少年時期恰逢青春期,正好處于同伴關系形成的關鍵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的個體本應對融入群體有較大的熱情,倘若孩子一反常態(tài),出現(xiàn)了不愿意出門甚至沒有較親密的朋友等情況,家長和教師就應該給予充分關注。一般而言,功能方面受損說明青少年心理狀況已經出現(xiàn)了較大的問題,需要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視。
時間長度方面,是指青少年在面對心理困境時所受到困擾的時間長短程度。在精神病理學中,對不同的精神障礙的癥狀持續(xù)時間診斷是不同的,根據(jù)“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結果(Li,Cui,Lietal.,2021)顯示,我國青少年最高發(fā)的精神障礙分別為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焦慮障礙、對立違抗障礙、重性抑郁障礙等四種。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2020)發(fā)布的《精神障礙診療規(guī)范(2020年版)》中,對四種障礙的診斷時間,除抑郁癥為兩周癥狀持續(xù)即可診斷外,其余全部為半年時間。所以當青少年出現(xiàn)情緒、行為、身體等異常情況的時候,如果持續(xù)時間超過兩周,就需要引起成人的注意,探查他們是否遇到了影響心理健康狀況的問題。
三、正確應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要準確識別青少年心理問題,需要高度重視和細致觀察,二者缺一不可。通常,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反應在初期是非常隱蔽的,很容易被成人所忽略,因此這時的耐心、細致、敏感就顯得至關重要。當家長和教師發(fā)現(xiàn)了青少年的異常,卻對心理知識缺乏了解或不夠重視,也很容易讓這些異乎尋常的指征從手邊溜走。所以,作為家長和教師能夠認識和重視青少年所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表現(xiàn),這是解決其心理困境至關重要的一步。尤其是作為監(jiān)護人的家長,在開始正視孩子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一個或多個心理問題表現(xiàn)時經常會感到萬分焦慮,但是這種情緒并不能幫助我們協(xié)助孩子渡過難關,反而會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導致他們胡思亂想,如產生“我是不是真的得病了”“我是怎么了”等念頭。反之,成人如果能夠在涵容自己焦慮情緒的同時與青少年一起尋找和面對產生的原因,對其解決心理問題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從一名心理咨詢師的視角出發(fā),教師和家長應如何行動才能正確應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呢?
首先,成人需要頂住來自外部世界的焦慮。2020年,“內卷”這個詞語的出現(xiàn)形象描述了競爭激烈社會的一種狀態(tài)。在內卷中,每個人都“萬分焦慮”,而這種焦慮會不可避免地傳遞給孩子。比如,某班級中有一名學生報了補習班,其他家長因為擔心自己孩子落后,則會蜂擁而至全部報上補習班,但這么做卻并非真正考慮到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而僅僅是因為自己所感受到的焦慮。尤其是當青少年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時候,家長和教師的焦慮狀況更是直接上升,都希望其能夠盡快解決、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在這樣的高壓態(tài)勢下,只會加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從保護孩子的角度,建議在青少年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情況下,家長和教師更應該成為孩子情緒的一道屏障,緩解其由身體或行為所造成的功能損害,讓學習和生活的節(jié)奏慢下來,幫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
其次,成人需要協(xié)助青少年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心理問題的成因是非常復雜的,比如遺傳因素、成長創(chuàng)傷、家庭關系、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等。當青少年出現(xiàn)心理問題指征時,多為身體、行為、情緒等外顯的反應,很難知道他們到底經歷或感受到了什么。此時,作為家長和教師,需要運用適合孩子年齡段的語言、行為來幫助其探究問題發(fā)生的原因。例如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或講故事的方式來探查其心理問題的起因。具體來說,如果看到孩子回到家中總是悶悶不樂,睡覺時也出現(xiàn)了做噩夢的情況,家長可以邀請孩子利用毛絨玩具模擬學校的情況,比如上課、下課、上操等情形,而且在模擬情境中讓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老師、同學、自己等,家長則可以一邊扮演其他角色一邊詢問“這時候他在想什么,做什么,他有什么感受呢”等問題,來幫助其恢復到創(chuàng)傷情境,找出產生心理問題的真正原因。對年齡較大的青少年個體,成人可以直接用詢問的方式,但并不是直接問“你怎么了,你的情緒怎么這么低落”,而是問具體的時間和事情,例如“你在上數(shù)學課的時候發(fā)生了什么嗎”。青少年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不愿意表達或不會表達,而教師和家長此時要做的就是不要氣餒,尋找合適的契機再繼續(xù)詢問,比如吃飯閑談中、上學或放學回家的路上等。值得一提的是,學??梢酝ㄟ^家長培訓等途徑提示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青少年表現(xiàn)出心理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檢視自己和家庭是否出現(xiàn)了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如長期打罵、與他人比較、家庭爭吵、長期冷暴力等,及時糾正錯誤的做法和言行,必然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恢復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成人要認識到青少年心理問題是動態(tài)變化的,禁止給孩子貼標簽。由于青少年的世界觀、價值觀、人格水平都在不斷發(fā)展中,其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也在不斷變化中,成人對于他們的狀況需要采用動態(tài)的視角來看待。當教師或家長發(fā)現(xiàn)青少年出現(xiàn)心理問題尤其是達到了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時,要理解診斷的命名是為了更好用藥和理解其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應將這一情況簡單標簽化。例如對于抑郁癥的診斷,可以讓周圍人了解青少年情緒處于抑郁狀態(tài)甚至有自殺風險,說明需要進行規(guī)范用藥。此時作為教師或家長千萬不能說“你得了抑郁癥,一輩子都好不了了”等不當?shù)恼Z言。要做好心理育人工作,教師和家長一定要認識到很多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是暫時的,與孩子共同面對是可以完全恢復的。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教師不應歧視有心理問題或精神障礙的學生,而應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學生,不以成績作為唯一衡量的標準,關注、關心、關愛每一名學生,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學校的溫暖而不至于厭學。
最后,成人需要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構建幫助青少年的系統(tǒng)體系。作為青少年的生活和學習場所,家庭和學校要形成合力重視心理健康,宣傳心理知識,幫助已經出現(xiàn)心理障礙的青少年。近年來,隨著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社會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深度是不夠的,經常會出現(xiàn)青少年已經出現(xiàn)嚴重的行為表現(xiàn)時才進行心理咨詢或到精神科就診的情況,甚至有些時候是當事人由于太難受而通過網絡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出現(xiàn)了問題,于是主動要求家長陪同就醫(yī)。為了能夠及早識別出相關問題,筆者建議家長和教師能夠學習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了解青少年多發(fā)的精神障礙診斷標準,在發(fā)現(xiàn)青少年有問題表現(xiàn)時做到及時干預。例如,當青少年出現(xiàn)頭暈時,及時排除器質性病變,將頭暈與近期的學業(yè)或生活壓力聯(lián)系起來,家長和教師合力幫助其排解壓力,這樣就不至于讓壓力累積形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此外,對于年級稍高的青少年還可以用課堂或團體教育的方式,讓其了解心理健康知識,自我體察心理變化,當出現(xiàn)心理問題苗頭的時候能夠用言語化的方式報告出來。
今年的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推出的主題為“青春之心靈,青春之少年”。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而言,這一主題就是希望青少年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主動表達自己的心聲;也希望廣大的家長和教師能夠關注到青少年的心理表現(xiàn),支持他們得到最適當和專業(yè)的幫助;同時,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形成尊重、理解、包容的社會環(huán)境。(許晶晶)
《人民教育》雜志2021年第23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