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教師是一個以教書育人為職責的群體。在“教書”“育人”的兩組平行概念中,并未強調兩者的權重,但是在很多人文主義者看來,教師更為重要的是“育人”,“教書”只是通往“育人”的路徑和工具。因而在中國傳統(tǒng)的重“道”輕“術”的文化氛圍中,“教書”也只是“術之技”,以至很多教育工作者將自己稱為“教書匠”。
殊不知,一個好的“教書匠”首先要掌握關于“匠人”之技的一切,才能發(fā)展出一整套完整而系統(tǒng)的“育人”之道。換言之,教師的專業(yè)之技除了實踐的自身習得之外,更大一部分還應通過專業(yè)領域的閱讀來拓展和吸收他人的有益經驗,唯有如此,才能確立自身在數字媒介時代的教師專業(yè)性和合法性,并且由此走上真正的“育人”之道。因此,站在這個意義上而言,更能彰顯出新時代教師閱讀的意義和價值。
可以這么說,沒有教師的專業(yè)閱讀就沒有教師的根本成長。之所以強調專業(yè),首先是因為教師這一職業(yè)自身所擁有的專業(yè)屬性,教育自身亦擁有學科屬性。每一門不同的學科都代表著人類文明發(fā)展至今該領域的智慧結晶。它自身擁有一種完備的系統(tǒng)性,無論是文學、史學、教育學,還是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等,每一門學科都擁有自身的歷史沿革、學科特征、研究路徑、學術屬性以及發(fā)展方向。換言之,每一門學科都擁有自身的專業(yè)底色。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專業(yè)的閱讀來系統(tǒng)性地習得這一歷史文明綿延至今的智慧。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強調一點:正是因為每門學科自身的專業(yè)性,才使其自身的存在擁有無限的意義和價值。因此當我們在談論“新文科”的議題時,雖然要不斷強調打破學科壁壘,實現(xiàn)更大程度上的學科交叉,但是我們也應更加注重原本各學科專業(yè)之間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概念的融通性,只有在建構各學科之間的知識體系基礎上,才能真正在交叉學科的領域中造就出一些可貴的創(chuàng)新點。所以站在這個角度而言,我們今天更要強調教師專業(yè)閱讀的重要性,因為教師的專業(yè)閱讀是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的起點。
教師要進行專業(yè)閱讀,個人以為至少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教書”層面的專業(yè)性問題;二是“育人”層面的拓展性問題。何也?就第一個層面而言,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大職責,而從學校教育層面來說,課程育人是其實現(xiàn)育人目的最重要和最主流的渠道。然而,所在學科的課程必然要求教師進行專業(yè)閱讀基礎上的專業(yè)教學,故教師首先要進行本學科的專業(yè)閱讀。以語文學科為例,語文教師理應知道當前新高考改革大單元教學的相關知識,必須對語文新課標了然于胸。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對語文學科的理解,理應將其放置在更為寬廣的文學教育范疇來加以認知,而不僅僅是將其定義為“語言文字學”。因此,語文教師還要進一步擴大自身的文學閱讀,掌握必要的文學史知識和文學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給學生以更有深度的專業(yè)教育,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進行文本細讀和思想操練。
就第二個層面而言,教師作為一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準則的職業(yè),務必要站在“育人”對象的角度,去主動加強關于班級管理、班級文化建設、后進生轉化、家校共育等方面的教育學、心理學閱讀。教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我們必須要認清楚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最為復雜的“人”,其有自身獨立的思想和存在價值,其成長性是我們有時所未能預測的。因此,我們只有進行最為寬泛的閱讀,從“育人”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更多其他專業(yè)領域的可闡釋性理論和可行性辦法,才能更好地應對我們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
在數字媒介時代,以互聯(lián)網和大數據為指征的技術革命,正以勢不可當的力量入侵著我們的課堂教學和教育現(xiàn)場。從疫情時代的全面線上課,到如今智慧學校的加速推進,每次課堂的大數據分析都讓我們深刻懷疑,學生作為數字孿生意義的載體,其生命的主體性和意義感的獲得。誠然,在計算機課程普及的當下,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信息整合和有效學習的能力在與日俱增,而教師又該如何在一個信息完全透明,且自身教育的正當性、合法性、權威性日益受到挑戰(zhàn)的背景下去更好地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呢?這讓一些教師陷入了無以復加的焦慮當中。
古語有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韓愈雖然在千百年前就有此論,但是站在古典教育的角度而言,更多的是談論師生之間知識的超越性問題,且更樂于見到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成長,強調的是時間長短與知識習得之間的必然性。然而,站在今天這樣一個萬物皆媒的時代,視聽閱讀的包裹性早已呈現(xiàn)出一種過載現(xiàn)象,無論是其普及性、拓展性還是抵達率,早已超越了教師課堂所承載的內容。因此,教師的專業(yè)學科知識已經成為某種普及型教育,且這種教育內容和知識習得可以被超前掌握。那么面對同樣的知識,教師面對學生該如何與抵達率更高的傳播媒介競爭學生的知識認同感,并以此讓教師尋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差異性呢?換言之,當知識內容高度雷同的時候,教師將如何捍衛(wèi)自身站立講臺的合法性?
首先我們要糾正一種誤區(qū),面對上述疑問,大多數人都將教師的課堂教學與學生自主利用互聯(lián)網所進行的學科學習形成了一種非此即彼的矛盾關系。這里我們在談論專業(yè)閱讀方法之前,必須要讓大家首先認識到教師傳授專業(yè)知識與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并非零和博弈的關系,它們之間并非“競合”狀態(tài),而是相互融通的狀態(tài)。因此,我們要求教師進行專業(yè)閱讀,就可以從更寬泛的專業(yè)視角和學科交叉的地帶,引領學生看待同一個知識或者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闡釋。而此時的教師專業(yè)閱讀就體現(xiàn)出其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加之,每個教師的個體生命經驗的差異,面對不同的知識會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面對同一個知識,不同的教師可能也會有不同的差異性理解,這不僅不會讓學生所學封閉起來,相反,還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教師的閱讀不同于一般的閱讀,它必然帶有某種基于自身專業(yè)實踐需求的客觀性。因此,當數字時代來臨時,我們并不是要妖魔化技術給我們帶來的“異化”,更為重要的是看到技術之于專業(yè)實踐所帶來的益處,正如湖南師范大學教授辛繼湘所言:“……日益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可以把教學內容傳輸到遙遠的地方,使人們不能親臨教學現(xiàn)場也能學到他們想要學的知識;先進的多媒體設備既可以虛擬多種場景、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習變得有趣和容易,也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呈現(xiàn)更多信息,極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因此,當我們認識到技術的好處之后,作為始終樂于學習的群體,教師們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技術素養(yǎng)和數字教學素養(yǎng),因為只有不斷地提升自我,才能在面對巨大的數字浪潮時不被席卷而去。
(作者單位系南昌理工學院人文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18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