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在想,文學是什么,突然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很大、很難的命題,不是一句話能說得很清楚、把得住要點的話題。但是,我想到了一首詩,先跟大家分享一下。
“從空氣里趕出風/從風里趕出刀子/從骨頭里趕出火/從火里趕出水/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這首詩的名字叫《趕時間的人》,是寫快遞小哥的,也是快遞小哥寫的。作者叫王計兵,是來自江蘇徐州的快遞員。這位在生活底層打拼的快遞小哥,創(chuàng)作了4000多首詩,出了幾部詩集,他讓生計有了詩意、奔忙有了韻律。是生活釀造了這樣帶著時代氣息、社會溫度的作品,原汁原味,真情實意,卻有詩情畫意。它讓普通人、平凡事成為大眾的關(guān)注、文學的主角、詩的主題。所以我想說,文學就是生活。
低頭過日子,抬頭望星空。慎終追遠,慕德思賢,是中華民族的品格。仰望古老而遼遠的蒼穹,那里有我們的先祖。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鯀禹治水,嫘祖養(yǎng)蠶、倉頡造字,是成語里的故事、神話里的傳奇。軒轅氏播種百谷、始制衣冠;有巢氏構(gòu)木為巢、掘土為穴;燧人氏發(fā)明了鉆木取火,使民眾免除因為吃腥臊惡臭之食而飽受傷害之苦;伏羲氏教民結(jié)繩張網(wǎng)、捕魚獵獸;神農(nóng)氏教百姓種莊稼、識草藥、制陶器。他們以開天辟地的豪氣、戰(zhàn)天斗地的勇氣、改天換地的志氣、頂天立地的浩氣,用神話傳說的方式,開掘了中華文學的源泉,他們是最早的文學形象,他們智慧的基因和意志的細胞,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里,留下精神的烙印、文化的胎記。
講解中國神話最好的老師是聞一多先生。一個殘冬的下午,我佇立在聞一多先生的大理石雕像前,跨越時空的對視,讓我強烈地感受到先生那種學者的嚴謹、歌者的熱情、戰(zhàn)士的勇猛沒有消退,先生身上那種屈原的高潔、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岳飛的激越、文天祥的慷慨沒有消退,先生對美好的追求、對崇高的贊美、對黑惡的憤怒,以及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慮沒有消退,他的精神比大理石還要堅固。他說:“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他在做完最后一次演講后,便迎著特務(wù)的槍口沖上去,但很孱弱,只有一支筆和一副眼鏡。他高呼完“人民的力量是要勝利的,真理是永遠要勝利的”,便愴然倒下。敵人暗殺了他,他卻用熱血融化了那顆子彈。倒下的是軀體,立起的卻是豐碑。從遠古先圣到文學先輩,都是精神的豐碑。所以我想說,文學就是精神。
“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中華上古的歌謠,讓我們回到了遠古。想回看從上古到東周一千五百年間之歷史片段,堯、舜、禹、湯、文、武之治國寶典,可以打開《尚書》的典、謨、訓、誥、誓、命等篇章;回溯“在河之洲”“南山之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禮樂文明、社會風情,可以吟唱《詩經(jīng)》;回眸戰(zhàn)國末期的楚國山河之瑰麗奇崛、風物之浪漫奇幻,可以吟誦《楚辭》;回顧秦漢魏晉治政之得失,可以閱讀賈誼的《過秦論》、杜牧的《阿房宮賦》,還有“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的詩文;回首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明朝末年四千年的歷史可以讀《二十四史》,了解東周到后周時期一千三百年的歷史可以讀《資治通鑒》,瀏覽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史可以讀《左傳》,研究西漢時期的經(jīng)濟史可以讀《鹽鐵論》;回味詩意絢爛的唐朝、詞韻綺麗的宋朝,應(yīng)當誦讀李、杜、韓、柳、蘇、黃的作品;回望蒙元明清多彩的文化氣象,理當叩拜關(guān)漢卿、馬致遠、白樸、王實甫,捧讀《三國演義》《西游記》《封神演義》《水滸傳》,研析《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老殘游記》。文學是史學的藝術(shù)表達,史學是文學的成長土壤,是中國的從前。所以我想說,文學就是歷史。
中國是一個思想的國度,老莊孔孟各樹一幟,諸子百家自領(lǐng)風騷?!八臅褰?jīng)”是哲學經(jīng)典,也是文學名著。意象萬千,哲思精深,思想的長河浩蕩千里,哲學的波光瀲滟萬年。蘊藏在神話傳說、古籍經(jīng)典、詩詞歌賦、史冊方志、醫(yī)書藥典、銘文碑刻、楹聯(lián)書畫、戲曲樂舞中的理想信念、哲學思想、價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審美情趣、藝術(shù)傳統(tǒng),豐富而厚重,廣博而深刻,是中華智慧的結(jié)晶。
中華詩詞涵養(yǎng)核心價值觀,價值觀的最高境界是國家觀,愛國報國是中華兒女的價值追求,也是中華詩詞的永恒主題?!伴L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憂民的情懷在嗟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愛國的意志在宣誓。寥寥數(shù)行詩,綿綿無窮理,雋永的哲思讓詩詞充滿力量。《道德經(jīng)》《論語》《逍遙游》是文學也是哲學,《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容齋隨筆》是文學也是史學,《桃花源記》《文心雕龍》《昭明文選》是文學也是美學,《考工記》《夢溪筆談》《徐霞客游記》是文學也是科學。中華詩文擁有思想的高含量、文化的高品位,富有尊貴的稟賦、高貴的價值,卻來源于社會、取材自生活,以平近的方式與我們相伴,在孜孜書寫中進入我們的生活,在口口相傳中滋養(yǎng)我們的心靈。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因充滿對現(xiàn)實的批判,向往平等、和諧、友愛而富有力量;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因揭露虛偽、歌頌善良,褒揚人道主義思想而具有光芒;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霧都孤兒》因再現(xiàn)歐洲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境遇、復雜的社會矛盾而尤顯膽識……它們共同的特點是以卓越的藝術(shù)性實現(xiàn)了深刻的思想性,勇敢地揭露了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和階級矛盾的尖銳性,顯露了文化的風骨。中國詩人艾青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因為熱愛,才有溫度;中國作家柳青的《創(chuàng)業(yè)史》《在曠野里》因為深入了社會的底層,才有高度。所以我想說,文學就是思想。
一個不知道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对娊?jīng)》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楚辭》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真理的道路再長再險,只要你一路向前,行則必至;鄭三寶“七下西洋”云帆高張,徐霞客“萬里遐征”雙足俱廢,西游記西天取經(jīng)不容易,莫高窟絲路藏經(jīng)傳世長,只要你一路堅持,行則必達;人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不聽“悲鳥號古木”,哪管“子規(guī)啼夜月”,只要你一路攀緣,行則必通。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固然令人惆悵,“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卻是人生的常態(tài),更有“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愿景在等待,這是行路問道的三重境界?!叭γ麎m與土”,只等閑;“八千里路云和月”,待從頭。背負青天,面向大海,春暖花開艷陽天,一路高歌。孫中山以詩言志文豪邁,“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guān)馬伏波”,革命是革命者的座右銘,先行是先行者的進行曲;毛澤東豪情萬丈字生輝,“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長征是長征者的宣言書,勝利是勝利者的紅地毯。沒有比心更遠的道,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行穩(wěn)致遠,詩文鋪路,是前行的方向,只要你走。所以我想說,文學就是道路。
以上,我講了“五個是”,文學是生活、是精神、是歷史、是思想、是道路,組合在一起,它是人生的格局,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所以有人說,“文學即人學”,是人,都離不開。
有文學的人生有品質(zhì),有文化的社會有溫度,高雅的生活會讓你有高尚的追求,文學之心可能會讓你不那么卷、不那么喪,讓你優(yōu)雅地、高貴地活著。我更想說,社會是文學的母親,文學是精神的長子。缺乏文學營養(yǎng)的心田,將雜草叢生、荒蕪殘??;缺少文學指引的社會,將黯淡無光、混沌迷亂。
走進生活、提振精神、書寫歷史、高揚思想的旗幟、指引前進的道路,這是文學的使命。文學不泯,心中有光;文學常青,人類不惑。讓我們扛起文學的旗幟,一路前行。
?。ㄗ髡呦滴錆h大學兼職教授、中宣部文藝局原局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23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