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就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指出:“一方面,要與時俱進地學習應用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忽視對學生啟智、心靈的培養(yǎng),不能丟掉對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泵鎸χ悄苌壚顺保绾卧诩夹g流變中堅守教育本質,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保持正確方向,推進智能教育邁向智慧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時代課題。
1/堅守育人初心,遵循學習規(guī)律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既契合了強國戰(zhàn)略視野下的國家教育需要,又回應了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熱切期盼。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的深度介入,既為教育帶來了精準化、智能化的技術優(yōu)勢,又帶來了效率崇拜與以人為本之間沖撞的新張力。每一種新技術既是包袱又是恩賜,是利弊同在的產物。盲目追求算法驅動和結果導向的“技術精準”,容易讓智能教育應用陷入“優(yōu)績主義”“信息繭房”等陷阱,把育人工作簡單等同為標準答案的重復規(guī)訓。
有溫度的教育,不能作繭于知識投喂,而應著眼于轉識成智和智慧生長。葉圣陶先生關于“教育是農業(yè)”的經典譬喻,啟示了教育如同培育珍稀苗木,需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精心呵護。過度追求數據驅動的功利化成績而忽視啟智潤心,無異于舍本逐末、以術馭道。以濫用拍照搜題類應用為例,表面上雖然提升了解題應試能力,卻容易在“數據投喂”中侵蝕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助長了認知外包的思維惰性。一旦教育沉溺于智能刷題和精準應試,必將陷入低水平的內卷式發(fā)展,即使短期內能催熟出學業(yè)成績的繁花,最終卻難以收獲全面發(fā)展的碩果。因此,堅守以人為本的智慧育人,唯有從學習規(guī)律出發(fā),科學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合理調適進度,才能以人工智能賦能“五育”并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強化價值引領,淡化技術至上
教育是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價值塑造和精神熏陶的使命。
目前,智能教育領域出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博弈。工具理性以效率和目標達成為導向,強調最優(yōu)化手段的使用;而價值理性則關注教育的內在價值,強調對人文關懷、道德倫理與社會責任的堅守。在智能升級中,教育必須堅持強化正確的價值導向,防止工具理性遮蔽人文精神。倘若將智能技術應用降格為“數字教鞭”或“電子督學”,必將在技術主導的偏頗中導致教育價值觀的扭曲異化。
智慧教育的內核,應當閃耀著中華文明積淀的文化之光,而非囿于技術功能的慕強崇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立德樹人提供了深厚滋養(yǎng),成為智能教育的價值底色。
人工智能在教育場域中的深度應用,始終要堅持價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人文關懷重于算法精準。教育者應從技術的“擅用者”,蛻變?yōu)橛说摹吧茖д摺?。人工智能在教育場域中的深度嵌入,應當成為傳承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的數字新載體。要重視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融入智能教育,構建具有文化自覺與時代價值觀的智能教育符號系統(tǒng),扎根中國教育的價值土壤,遵循特有的育人場景與發(fā)展規(guī)律,將“仁者愛人”“啟智潤心”的文化基因編入算法底層,為智能教育產品“機器立心”。
3/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突破模式依賴
當前,教育數字化落地面臨著“形變神守”的挑戰(zhàn),部分教學場景雖然披上了技術華裳,卻未觸及深層次的教育變革。一些課堂上,雖然黑板變?yōu)殡娮悠?、紙質教材變?yōu)閿底仲Y源、粉筆書寫變?yōu)橛|屏操作,實則卻理念依舊,灌輸慣性猶存,刷題驅動未曾松綁。若缺乏理念與模式的同步革新,教育技術的形式更迭極易淪為遮蔽本質的“數字迷障”。
人工智能不應止步于提效工具,更應成為激發(fā)新知創(chuàng)生的催化引擎,推動教學關系的模式重構。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習的引導者,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設計探究任務、引導深度思考。智能教育的發(fā)展,需營造“慢思考、深探究”的課堂氛圍,使學習過程從線性灌輸走向網狀建構;智能系統(tǒng)所生成的知識圖譜,不僅要為學生勾勒出認知網絡,更要作為交互媒介促成師生、生生、生機的多向互動,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數智技術打破了課堂邊界和學科壁壘,學生在跨學科項目學習的“問題—思辨—實踐”循環(huán)中探問現實、體悟真知、知行合一。要重塑育人評價體系,關注學習主體的增值生長。教育評價須從結果導向轉向過程導向,從標準化路徑轉向個性化發(fā)展,從靜態(tài)分數排名轉向生成性反饋導航。以發(fā)展為導向的智能評價機制,重點不是學生掌握了多少標準答案,而是在探索過程中展現出了多少創(chuàng)新思維、批判精神和實踐能力。當教育擺脫工業(yè)化培養(yǎng)的束縛,邁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演進新格局,方能構筑起面向未來的智慧教育新路徑。
4/包容試錯成長,超越確定答案
智能的教育一般多追求確定性答案,而智慧的教育大多能包容成長的不確定性。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學生的成長應被視為百花齊放的綻放過程,而非標準化路徑的直線延伸。雖然人工智能在教學精度與反饋即時性上表現出色,但若將其功能固化為標準答案的供給器,則可能使教育陷入追求確定性的窠臼,扼殺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天性與探索勇氣。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一智慧名言啟示我們,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在于激發(fā)內心的求知熱忱。學生的成長路徑從來不是筆直坦途,教育者應當營造包容試錯的場域,尊重不同的生長節(jié)奏,欣賞多樣化的成長姿態(tài)。錯誤,不應被簡單視為失敗的標簽,而應被重新理解為成長的契機、創(chuàng)新的前奏。那些看似偏離預期的嘗試,往往蘊含著創(chuàng)新的火花;那些不被標準認可的解答,也可能閃耀著獨特的思維光芒。人工智能應成為探究精神的催化劑:通過對錯誤軌跡的動態(tài)捕捉與深度剖析,幫助學生識別認知盲點、澄清思維誤區(qū);構建安全共情的虛擬環(huán)境,使試錯不再伴隨著焦慮與否定,而成為通向自我超越的新機遇。
我國教育數字化正步入快車道。當前,《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fā)的《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明確“全面推進智能化”。未來教育的“人機共育”,是科技與人文的共生、效率與溫度的統(tǒng)一。堅守以人為本理念,兼具數據與人文、融合智性和德行,應成為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領域的定向器和壓艙石。讓人工智能應用守護教育初心,以追求“真善美”至高境界與堅守倫理道德底線的價值理性為引領,打造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新生態(tài)。讓智能教育之路行穩(wěn)致遠,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助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的新篇章。
?。ㄗ髡呦等A南師范大學教授、教師發(fā)展中心主任、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08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