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_不卡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激情不卡视频_亚洲成av人不卡无码

首頁>檢索頁>當前

如何讀透一本教育專業(yè)書籍

——我讀《給教師的建議》的三點體會

發(fā)布時間:2025-07-10 作者:郝曉東 來源:中國教育報

  ■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 本期關注:教師暑期閱讀

  對教師來說,能讀懂專業(yè)書籍是非常重要的素養(yǎng)。我以自己讀《給教師的建議》為例,來談一談我是如何讀這本中小學教師必讀經(jīng)典的。在眾多教育典籍中,此書以通俗性見長,但真正深入理解仍非易事。

  真正讀懂此書的標志是什么?不在于復述書中的概念或援引片段,而在于能全面、結構化地理解作者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思想和關鍵概念,并運用它們去解釋和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我認為,這應該是閱讀的核心價值所在。我是通過三步來讀懂此書的。

  第一步,提取關鍵概念。經(jīng)典著作的價值,往往體現(xiàn)于其對關鍵概念的深刻闡釋乃至創(chuàng)造性提出,如本書中的“智力背景”“兩套大綱”“讀寫自動化”“自尊”“個別對待”“信任”等關鍵概念。

  閱讀時,首先要重點關注這些概念及相關論述,如書中強調“自尊”是激發(fā)學習動力的關鍵:“請記住:促使兒童學習,激發(fā)他的學習興趣,使他刻苦頑強地用功學習的最強大的力量,是對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當兒童心里有這股力量的時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會受到兒童的敬重。而一旦這種不能以任何東西相比擬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滅之時,你就變得無能為力了,即使有影響兒童心靈的最英明、最驚喜的手段,它們都會成為死的東西。”其次,將關鍵概念結構化,系統(tǒng)理解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思想。干國祥老師就曾提出“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循環(huán)”這一大概念,把書中諸多關鍵概念結構化。他將這個結構梳理為:生命在勞動或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獲取成功,進而獲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責任感與意志力,以及渴望再度通過學習、通過克服勞動或學習中的困難而獲得幸福的動機。

  第二步,透徹理解關鍵概念。秘訣在于逐篇批注,且批注貴精不貴多。比如,書中寫道:“在我們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學習——這并不是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里移到學生的頭腦里,而首先是教師跟兒童之間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系。”批注時,就可以提問:什么是“活生生的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與“活生生的人”相對的是怎樣的人?帶著問題在書中尋找答案,會促進對關鍵概念的深刻理解。

  批注時還要學會“對話”:可以站在對立面提出疑問,再設想作者如何回應;也可以結合自身教學案例理解作者的觀點,尤其是尋找反例,以及你認為作者所不能解釋的地方,然后再對話。比如,試考慮一下第二套教學大綱與閱讀、課外閱讀之間的異同。借助于第二套教學大綱,你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有什么反思?有什么新的想法?如果是共讀,還可以將批注的問題(不明白之處、發(fā)問處、教育教學以及自身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相關案例)提出來,在共讀時與老師們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第三步,領會并活用關鍵概念。理解還不等于領會。領會概念是指讓作者的真知灼見“活”起來,并用作者的教育學思想來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這是閱讀本書的關鍵。否則,就成了紙上談兵。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思想是一套教育教學的程序,通過閱讀,一是了解這套程序,二是將這套程序內化為我們的專業(yè)本能。具體可通過撰寫與關鍵概念高度相關的教育教學案例實現(xiàn),讓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思想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乃至自身成長產(chǎn)生聯(lián)系。例如,以“兩套大綱”為框架反思閱讀課程,或運用“個別對待”原則分析學生輔導案例。閱讀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教學案例的質量與數(shù)量。此外,將書中的關鍵概念融入給家長的信中,作為信的主題,也是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做法。

  通過以上三步,教師會由淺入深系統(tǒng)領會《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才是理解此書的開端。一定要謹記,如果不能在長期教學中活用這些思想,如果不能有意識地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思想對日常教育教學實踐加以反思,那么閱讀就只是知識的堆砌。閱讀是學習,運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谝陨显颍ㄗh每年細讀一次此書,建立“閱讀—實踐—再閱讀”的循環(huán)模式,直到你感覺到不必再閱讀為止,這是奠定專業(yè)根基的有效方法。

 ?。ㄗ髡呦堤K州工學院副教授、中國教育報2017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10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