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強調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在客觀上要求幼兒園必須有高質量的資源、課程、環(huán)境等教育要素。但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城市幼兒的生活空間正逐步被鋼筋混凝土包圍。揚州大學幼教集團下屬5所幼兒園,20年前,揚州大學第二幼兒園還位于城郊接合部,現在基本處于城市中心地帶。自2008年以來,我們圍繞幼兒生命質量提升進行園本化教育空間重構,將一定區(qū)域范圍內的班級、園所、高校、社區(qū)等優(yōu)質教育資源進行有機統整,實現幼兒學習環(huán)境、路徑和方式的突破。
突破園內場地
創(chuàng)設“園社”互通學習環(huán)境
我園大部分幼兒是揚州大學校內教師的子女,大學環(huán)境是他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學空間本身也是廣義社區(qū)資源的一部分。因此,我們突破“園社”邊界,將大學校園和社區(qū)作為幼兒常態(tài)化學習空間,探索幼兒“園社”互通學習環(huán)境。
“園社”互通學習雖然指向大學校園和社區(qū)中的人、事、物等資源,但有別于傳統走馬觀花的參觀學習,而是通過一定時間的定點學習,讓幼兒能夠“安營扎寨”,沉浸式探索。比如,我們與揚州大學圖書館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在圖書館預留一個固定的幼兒活動駐點,供幼兒開展討論活動、用點心、進行生活整理等。在此基礎上,幼兒將大學圖書館作為探索對象,多次、多日連續(xù)活動,調查統計圖書館不同功能區(qū)的使用情況、了解圖書館各類規(guī)則、繪制圖書館地圖等。回到班級,幼兒又將獲得的經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嘗試改造班級圖書區(qū)。
此外,我們還在大學校園設置幼兒試驗田管理區(qū)、果園管理區(qū)、幼兒實驗室等,方便幼兒開展活動;社區(qū)設置兒童工作站、敬老服務點等,以增強幼兒在社區(qū)中的主人翁意識。同時,為幫助幼兒將在高校和社區(qū)獲得的學習經驗延續(xù),我們還在園內增設了兒童圖書館、玻璃溫室、氣象站、快遞驛站、社區(qū)服務站等。
通過“園社”資源和環(huán)境的融合,幼兒活動的范圍和視野得到拓展,大學和充滿煙火氣息的社區(qū)都成了幼兒現場體驗學習的對象。幼兒在園3年期間會進行近百項“園社”互通學習活動,涉及大學場館體驗、自然資源體驗、科學創(chuàng)新、社會服務等,這些經驗都是幼兒在園內和活動室無法直接獲得的。
突破園際壁壘
建立跨園游學通道
近年來,一些幼兒園過分追求基于自身資源的特色發(fā)展,而忽視了社會協同育人的基本事實。為警惕這一現象,我園借助幼兒跨園游學方式,突破園際管理、課程資源、師資等壁壘,實現共建共享的高質量發(fā)展。
幼兒跨園游學就是通過有組織的活動安排,讓幼兒走進其他幼兒園學習。跨園游學從中班下學期開始,延續(xù)到大班畢業(yè)。中班下學期以單次半日活動形式進行,幼兒只到1—2所幼兒園進行游學活動,相同年級、相同序號的班級結對,幼兒進行互訪。如以“相同的學號,不同的‘我’”為主題的第一次游學活動,就是讓結對班級之間相同學號的幼兒相互認識、交流。接待班級的幼兒策劃迎接方式、引導地圖、接待禮物等,出行游學的幼兒主要進行生活、學習和心理準備。
大班上學期繼續(xù)以單次半日活動為主,游學范圍擴大到3—4所幼兒園,接觸的幼兒、教師和資源擴大到同年級其他班級。大班下學期逐步過渡到全天活動和連續(xù)一周的沉浸式跨園游學活動,每所對接幼兒園會利用空閑活動室為幼兒活動提供專門場所,以充分體驗各園系統化的課程。
跨園游學實現了園與園的深度交流和融合,促進了幼兒人際交往、語言表達、社會適應和科學探究等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同時也倒逼集團各園之間管理、師資、課程等融合式、高質量發(fā)展。揚州大學下屬的5所幼兒園,由于地域不同,課程也各不相同。如第一幼兒園的“人文教育綜合課程”、第二幼兒園的“利用農業(yè)教育資源的綜合實踐課程”……這些課程各有特點,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幼兒跨園游學過程中,5所幼兒園取長補短,逐步完善了自身課程。
突破班級界限
構建走班社團學習群體
一般情況下,幼兒在園期間互動的對象多是自己班級的教師、幼兒,較為單一。為改變這種情況,我們突破班級壁壘,實施幼兒走班社團學習,讓幼兒有更多機會與園內更多同伴、教師、其他工作人員和活動室空間進行互動學習。
走班社團學習活動以同年級互動為原則,我們改變傳統固定的編班模式,幼兒可以基于發(fā)展需要,參加面向自己所在年級的同類項目活動,走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為保障走班社團學習常規(guī)化,我們利用每周兩個下午的時間,開放多元化項目和空間,讓幼兒自由選擇社團,靈活參加平行班級的活動,如音樂欣賞、美術欣賞、戶外體能拓展等,并通過展示秀、舞臺劇、小主持人大賽等形式進行成果展示,激發(fā)幼兒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此過程中,我們還積極邀請大學生社團予以支持。在STEM科技社團,有揚州大學工學院的哥哥姐姐做社長,帶領大班幼兒做木工。幼兒戴好安全帽、小手套,拿起小錘子,像小木匠一樣認真干活。
在走班社團學習中,幼兒嘗試自主學習規(guī)劃、自選活動類型,體驗更廣闊的人際關系,不再局限于班級內同伴、教師和課程資源,也獲得了STEM創(chuàng)作、舞臺表演、攝影等較為專業(yè)的高階經驗。
突破室內空間
形成“流轉”探究學習方式
在江蘇省課程游戲化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幼兒園不僅重視室內空間對幼兒發(fā)展的價值,也轉向戶外空間的改造和利用。但在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雖然很多教師都意識到戶外環(huán)境對幼兒發(fā)展的獨特價值,但室內和戶外活動往往是被割裂看待的。一些教師將戶外作為幼兒的鍛煉場所或收集資源的空間,戶外的學習也是淺層次的。為改變這一情況,我們嘗試讓幼兒走出活動室,融合廣闊的戶外空間,在空間“流轉”中進行深度探究學習。
這種學習方式基于幼兒一日活動的彈性組織、室內外整合選區(qū)計劃以及幼兒個性化活動規(guī)劃,讓他們能夠進行“流轉”探究學習,實現探究經驗的連續(xù)發(fā)展。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對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和資源準備進行綜合分析、規(guī)劃,如明確戶外美工區(qū)與室內美工區(qū)的異同,既保證幼兒同類活動的延續(xù),也通過比較其差異相互補充,促進幼兒藝術欣賞和創(chuàng)作經驗提升;另一方面,在空間使用上,保證幼兒自主權,保障幼兒在室內和戶外自由“流轉”探究學習機會,把室內游戲經驗拓展到室外,同時也能在室內將戶外獲得的經驗作進一步延伸。
如在戶外對“春雨”的探究中,幼兒通過觀察記錄春雨落下前后植物的明顯變化,獲得了“春雨貴如油”的經驗。此后,幼兒在室內探究雨水形成的實驗,也有部分幼兒對制作雨水收集器感興趣,又開始了戶外探索。正是在這種室內、戶外的反復“流轉”探索中,幼兒實現了新經驗的統整和生長。
經過多年實踐,我們對教育空間進行大膽優(yōu)化,圍繞“園社”互通學習、跨園游學學習、走班社團學習、“流轉”探究學習等,形成了集團化幼兒園教學改革新模式。在變革中,我們優(yōu)化了園所管理、師資力量、資源和課程建設等,各園在活動實施中,也形成了圍繞社區(qū)空間、園際空間、班級空間和戶外空間的“一百個體驗場”綜合活動課程。
(作者系揚州大學第二幼兒園園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6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